這是一個能讓你我眼觀六路,耳聽八方的時代,我們在信息的飛速交流之中見證著思想的豐富,見證著文藝的生長。各式各樣的文學藝術充盈了你我的生活,而待靜觀細品后,又覺皆是一個模式,難有脫胎換骨。而單是樣式的改變,世界依舊單調乏味,而唯有本質的創造,才能喚醒心靈的生機。
郭敬明、于正抄襲一事確是一場波瀾,卻又是一個縮影——所謂“創作者”群體的縮影。為何作為作者恥辱的“抄襲”二字如今舉目可見?是求利之心的蒙蔽,是怠情之思的錯誘,更是無數作者“浮躁之氣”的鼓動。如此,無數作者通紅的雙眼看不到創作的意義,墮入恥譚。這不但是創作者的悲哀,也是觀眾的悲哀,要想改變這種社會現狀,就要行“道”止“盜”, 還應有三戒:戒利心,戒懶思,戒躁氣。
行“道”止“盜”,須戒利心。利益的俗氣,向來不能和文學的雅氣相沾,因為文學之雅需經時間沉淀,亦可經得起時間的考驗??绰愤b先生創作《平凡的世界》之時,歷經數十載而用情至深以至時時難以動筆,用“潛心”寫下平凡又書成偉大,而反觀當今文學界,文章日更,情節雷同,文如流水,不見波瀾,便是求利之心談化了創作者原本應有的濃情,將文字發金錢對等,與名利相襯,失了真心和誠心,而其最終之苦泉,亦將由自食,戒自身求利之心,方可止“抄”之盜而行“創”之道。
行“道”止“盜”, 須戒惰思。此番怠情,并非“筆耕”之情,實為思想之情。創作二字背后,確實承載有太多汗水與辛酸,而一篇好的作品,也確實需要不斷的打磨,才可亮出鋒芒,又奈何太多作家思刀過鈍,難刮怠情舊繭,邁不開腳步,放不開思想,將思想歸于他人的附離,只念坐享其成,思相的鋒稅與獨道,從來離不開教番“苦吟”,作品的厚度,亦需發自內心地去增添。
行“道”止“盜”,更須戒躁氣。戒作者的躁氣,更戒觀者的“躁氣”。郭敬明,于正抄襲一事,我們不難見利作者的躁氣,依一界名氣否認過錯,以堅決之口強墮清白形象。這種“躁氣”為作者所忌,忌在重心的錯放,忌在方向的迷失,同時,你我亦不能忽視觀者的躁氣,"躁”在難分黑白,摔泥踏清,“躁”在過分偏私,縱容不法文學的清氣需作者持守,更需觀者維護,由是方真正行“道”止“盜",正創作的風氣。
利心、惰思、躁氣,是創作的大忌,亦是人生的大忌。成一部經典,需用靜心,勤心,誠心去打磨,而你我的人生,如成書為文一般,亦當如此,多攬幾分自我。如今的社會制度越來越完善,人們的版權意識也越來越強,“盜”來的東西就算是讓偷盜者獲得了一瞬間的榮耀,也會如曇花般迅速衰敗,可謂是見光死了。所以說人人都要尊重版權,莫讓“抄”之“盜”滲入人生,腳踏實地前行,才是立足之本。
(文/李利揚)
上一篇 提升自身實力 爭做新時代的奮斗者
下一篇 淺談技改與安全